首页 资讯 科技 财商 汽车 家电 文娱 生活
 > 资讯

释当度:以脚步丈量山河 用行动践行慈悲

2025-03-21 来源:互联网

 

在河南商丘宁陵县通华寺的古槐树下,当度法师将10万余元善款郑重交给当地居士,这笔资金将专项用于“2885莲花养老”公益项目。这一场景,是他五年云游生涯中的缩影。自2017年立下“十年内在全国2885个县各建一所全免费佛教安养院”的宏愿后,这位身着粗布僧袍的出家人,以脚步丈量山河,用行动践行慈悲。

 

 

悲愿如磐:从心出发的济世情怀

当度法师的安养院蓝图,源自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实践佛教化人间为净土的宗旨。”这种精神具象化为安养院的八大服务体系:从念佛堂的晨钟暮鼓到往生堂的庄严仪式,从素食斋堂的清规戒律到寮房的舒适整洁,每个细节都渗透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归、老有所乐”的理念。

不同于传统养老院,当度安养院具有鲜明的佛教特色:助念团的如法修行、丧期茹素的生态实践、白色马甲佩戴莲花替代披麻戴孝的文明革新,以及借往生因缘传播正法的智慧设计。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老龄化社会的痛点,更构建了独特的生命关怀体系。正如安养院宗旨所言:“上为国家分忧,下同子女尽孝”,这种家国情怀让安养院超越了简单的养老机构定位。

云游问道:用脚步书写弘法诗篇

自2017年发愿以来,当度法师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嫘祖故里到太昊陵,从废弃庵堂到都市广场,他将每个驻足之地都化作弘法道场。弟子正离在同师父云游感悟中记录:“恩师单衣赤脚走天下,舍身舍命狮子吼”,这种苦行僧式的修行,成为推动安养院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河南淮阳伏羲皇帝陵,当度法师持诵毗卢遮那佛心咒108遍,祈愿“祖国强盛,佛教兴盛”;在通华寺,他将101146.72元供养金全额投入养老院建设;在西平县嫘祖故里,他与当地居士促膝长谈至深夜。这些片段串联起一条信仰之路,展现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法堂”的菩萨行愿。

 

 

制度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确保安养院的长效运营,当度法师建立了独特的管理体系。所有院长需在奉化安养部实习三个月,通过“舍命全交”的考核后,方能独立运营。资金方面,土地购置、建设费用全由当度承担,经济薄弱地区的日常开支亦纳入统筹。更具突破性的是,他承诺为发心护法提供“你要多少就给多少”的生活补助,并承担医疗意外等风险。这种“全身心托付”的信任机制,激发了居士们的奉献热情。

在人才培养上,安养院实行 "先聘十位佛弟子常住安养部" 的制度,通过 "常住修行" 的制度安排,保证了修行的持续性,为安养院注入了持续活力。

星火燎原:从个体实践到社会认同

五年间,当度安养院模式已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在通华寺捐赠仪式上,一位参与建设的居士表示:“这种养老方式既解决了子女后顾之忧,又让老人获得精神升华,是真正的人间净土。”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企业家受当度精神感召,纷纷解囊相助。正如弟子正离所言:“红包一块一块收,归于大海解众难”,这种涓滴成海的慈善模式,彰显了民间信仰的强大凝聚力。

 

 

赤子之心: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当度法师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他分文不取,将所有供养金投入公益;他单衣赤脚,以最简朴的方式行走世间;他心系众生,甚至为护法解决家庭后顾之忧。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道精神,在弟子正离的记录中得到生动诠释:“恩师心心念念系祖国,系众生,永远是弟子的榜样。”这种精神力量正在感染更多人。一位参与安养院建设的志愿者说:“在这里,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超越物质的追求,让安养院不仅成为养老之所,更成为精神家园。

结语:愿力如莲,遍洒人间

当度法师的云游之路仍在继续,他的脚步丈量着中国大地的每一处山河,他的愿力如同莲花种子,在2885个县次第绽放。在这个老龄化加剧的时代,他用佛教智慧书写着养老新篇章;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他以精神追求树立了信仰标杆。正如他在发愿书中所言:“我们要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宇宙间的第一等事。”这份超越时空的愿力,正在将“老有所终”的大同理想变为现实。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4 吉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内容相关请联系Q:23009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