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科技 财商 汽车 家电 文娱 生活
 > 资讯

霍勇教授:重塑心脑防治格局,构建神经心脏病学综合防治体系

2024-11-25 作者:qbqsn110

随着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密切关系的日益显现,防治策略逐步进入“脑心同治”时代,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11月23日,由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一届神经心脏病学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媒体特邀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接受专访,深入剖析“脑心同治”理念对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未来,借助新兴技术与多学科协作,构建一体化的脑心同治诊疗体系,将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益处,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媒体: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高危因素和诸多相同的基础病因,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大多合并脑血管疾病,防治心血管疾病逐步进入“脑心同治”时代,那么“脑心同治”的概念提出后,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患者的收益如何?

霍勇教授:首先感谢大家一起来见证第一届神经心脏病学会议的顺利召开。正如赵继宗院士和吉训明院士在开幕式及主题演讲中所强调的,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共享诸多高危因素和基础病因,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合并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兼顾心脏与脑部的健康,这往往会产生矛盾。随着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心脏问题被发现源于脑部病变,反之亦然,这促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考虑“脑心同治”的必要性。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挑战,脑心同治的理念得以进一步推广。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几位院士的推动下,“脑心同治”的理念已升华至学科发展的重要层面。这一发展强调了多学科的整合,以实现临床工作与研究的协同推进。这种新型医疗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一站式解决心脑健康问题,我们不仅关注疾病的病理治愈,更重视从根源上进行预防。例如,针对房颤患者,我们的治疗策略并不仅限于心脏科对房颤的管理,更应包括抗凝治疗,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此外,对于一些患有先天性卵圆孔未闭的患者,除了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外,采取一系列抗凝措施对减少由异常栓塞引发的偏头痛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患者从这一综合治疗模式中所获得的显著益处愈发明显。

媒体:“脑心同治”代表了临床医学一个潜在的创新领域,需要多学科联合,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如何更加有效的在医院实现“脑心同治”一体化诊疗体系,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霍勇教授:实现“脑心同治”的理念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学科细分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各学科之间似乎存在着壁垒,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要真正落实“脑心同治”的理念,必须打破学科界限,采取多学科整合(MDT)模式,进行有效的学科融合。在本次会议上,赵继宗院士倡议,希望相关学科能够定期(如每月)开展交流和互动,尤其是神经内外科与心脏内外科的联动;此外,检验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参与和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尽管实践中已显示出整合的必要性,但未来的学科融合和发展仍需各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合与协作。展望未来,期望这一学科能够实现更合理的组合与更高效的工作流程,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发展,带来更显著的益处。

媒体:“脑心同治”概念让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也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您觉得未来,"脑心同治"手术在突破传统的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同期手术范畴外,是否也能过渡到以血管重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从手术角度扩大"泛血管医学"概念的内涵?

霍勇教授:泛血管医学这一概念由葛均波院士于2015年提出,过去十年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这一理念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泛血管医学的核心在于“泛”和“合”两个维度。“泛”强调关注患者在脑血管、心血管及周围血管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综合性的诊断与评估;“合”则突出治疗过程中的一体化,避免以往神经科仅针对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科仅处理心血管疾病的局限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与联动。

因此,对于脑心同治,我们不仅要推动泛血管医学理念更深入的临床应用,以实现整合式的一站式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探索优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若伴有脑血管问题,则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由于患者往往同时面临脑血管和心血管的多重挑战,相关研究如COMPASS已揭示,对于多血管床病变患者,除了抗血小板治疗外,也需考虑抗凝治疗的必要性。然而,对于伴有脑动脉瘤或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如何平衡治疗方案?这种矛盾突显出临床决策的复杂性,亟需深入研究加以解答。

正如赵继宗院士所强调的,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抗凝治疗,某些情况下,抗凝可能会导致更高的临床风险,特别是在患者需要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时,这一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对泛血管医学的治疗策略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评估,明确在综合治疗框架下,哪些措施具有益处,哪些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脑心同治的理解,也为制定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媒体:未来,“脑心同治”的概念还将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从心血管疾病到脑心共患病是一个时代的新挑战,未来,对于诊疗中心、临床基地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整合、联动等,您有什么新的构想和期望吗?

霍勇教授:自“脑心同治”理念提出以来,随着神经心脏病学的不断发展,这一理念的内涵愈加丰富。世界卫生组织也强调了“脑心轴”概念,突显了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相互联动。这一理念的扩展需要在临床实践、教育和科研等多个领域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未来,该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有效的布局设计与内容完善,以回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

在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多样化影像及生物标志物日益丰富的背景下,这些新兴技术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因此,在构建神经心脏病学这一学科时,我们亟需以新的视角和手段来增强其学科内涵,从而提高学科的准确性和整体水平。展望未来,神经心脏病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既满足了巨大的临床需求,又蕴藏着大量尚需探索的领域。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望推动这一学科的进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为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2024年11月23日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4 吉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内容相关请联系Q:230098551